ACUPUNCTURE
中醫穴位針灸
中醫穴位針灸是一種傳統的治療方法,通過刺激身體特定的穴位來調節氣血、改善健康。這種方法基於中醫理論,認為人體內的氣血流動對健康至關重要。
原理
- 氣血調節:針灸可以幫助疏通經絡,調節氣血的流動,從而恢復身體的平衡。
- 神經系統影響:針灸刺激神經系統,促使身體釋放內源性化學物質(如內啡肽),以減輕疼痛和促進放鬆。
中醫穴位針灸穴位及功效
- 合谷(LI4):位於手背,第一和第二掌骨之間。功效包括減輕頭痛、牙痛和促進全身放鬆。
- 足三里(ST36):膝蓋下方約4指寬的地方。可增強免疫力,改善消化。
- 內關(PC6):前臂內側,腕橫線上約2寸。有助於緩解噁心、焦慮和改善心臟健康。
- 腎俞(BL23):腰部,第二腰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強化腎功能,改善腰痛。
- 膻中(REN17):胸部,胸骨下端與乳頭連線的中點。調理心臟功能,改善呼吸。
中醫穴位針灸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,能夠改善多種健康問題。如果有興趣,建議尋求專業的中醫師進行評估和治療,以獲得最佳效果。透過針灸,許多患者能夠體驗到身體的變化和健康的改善。
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
常見問題
以下是一些可能易於出現盆底肌肉鬆弛的人群:
產後女性:
盆底肌肉鬆弛在女性中較為常見。女性的盆底肌肉在懷孕、分娩和更年期等生理和生理變化期間可能受到壓力和拉力的影響,從而增加盆底肌肉鬆弛的風險。
懷孕和分娩:
懷孕期間,子宮和胎兒的壓力會對盆底肌肉產生壓力,分娩過程中的劇烈伸展和壓力也可能導致盆底肌肉的損傷和鬆弛。
高齡者:
隨著年齡增長,盆底肌肉的張力和彈性會減弱,增加盆底肌肉鬆弛的風險。
遺傳因素:
個人的遺傳背景可能對盆底肌肉的結構和功能產生影響,增加盆底肌肉鬆弛的風險。
長期的腹壁壓力:
長期的腹壁壓力,如慢性便秘、持續性咳嗽或重度肥胖等,可能對盆底肌肉產生額外的壓力,增加鬆弛的可能性。
過度用力性活動:
過度用力的性活動或頻繁的性活動可能對盆底肌肉產生過度的壓力,導致鬆弛。
要視乎個別情況,一般大約30-45分鐘。
保持輕鬆心情,告知正骨師症狀及困擾問題。我們團隊會以選用最合適治療方法,解決問題。
*建議治療時請穿鬆身衣物,方便治療